注水泵首席技師鄭和平:華麗的“轉身”


核心提示:從技校畢業生到注水專家,從注水泵工到首席技師,在這華麗的“轉身”背后,究竟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“秘密”?帶著這一疑問,我們走訪了王場聯合站副站長、油田注水泵工首席技師鄭和平,探出了他背后的故事。
從技校畢業生到注水專家,從注水泵工到首席技師,在這華麗的“轉身”背后,究竟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“秘密”?帶著這一疑問,我們走訪了王場聯合站副站長、油田注水泵工首席技師鄭和平,探出了他背后的故事。
立志當好“水司令”
1984年深秋,年僅21歲的鄭和平從作業隊調到了王場聯合站王一注水站。提起當年的情形,已退休多年的油田“泵王”劉世杰依然記憶猶新,“第一眼看到鄭和平,我就覺得這小子特機靈,是個可塑之材。”
很快,劉世杰和鄭和平結成了“師徒對子”。鄭和平僅用了兩個月,就掌握了注水泵工的基礎知識。“原來當泵工這么容易啊!”在每天反復的設備巡檢、熟悉流程過程中,鄭和平學技術的熱情驟減。劉世杰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但沒過多久,一次突發事件讓鄭和平徹底改變了看法。那天,鄭和平在夜班巡檢中,發現一臺高壓注水泵的電流和壓力幾乎歸零,可電機卻還在飛速運轉,他急得滿頭冒汗,不知所措,趕緊找來師傅救援。劉世杰只看了一眼泵體,就讓鄭和平迅速停泵,然后把他拉到身邊說:“泵體靠背輪一頭轉,一頭不轉,就說明泵軸斷裂,幸好你發現及時,不然這臺電機可就‘報銷’了。”這件事讓鄭和平久久不能平靜,他深深感到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。也就是從那時起,鄭和平下定決心:一定要像師傅一樣,做一個響當當的“水司令”,讓站里所有注水設備都聽自己指揮。
從那以后,鄭和平每天都泡在泵房里,對著泵體構造圖仔細識別各個零部件,向師傅虛心請教其機械性能。為看清注水泵的“真面目”,他把閑置的注水泵拆開,反復研究琢磨,直到對泵的“內臟”了如指掌;為熟悉站內每一條管線,他拿著流程圖在站內來回巡走,并不時用筆在圖上做著記號,幾個月下來,王一注水站地下所有注水管線他都爛熟于心;他還買來《注水泵工技術問答》、《高壓泵工作原理》等技術書籍,每天晚上仔細研讀,一點點地“啃”,一句句地鉆,遇到不懂的就記錄下來,第二天找師傅求教。
經過長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,鄭和平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。他總結出了一套“摸、聞、聽”判斷故障的絕活,只要摸摸泵體、聞聞味道、聽聽聲音,他就能把故障判斷個八九不離十。有段時間,站內4臺高壓注水泵故障停機時間突然增多,為盡快找出“病因”,鄭和平守在泵房里,量取工作參數,測試各部位工況,又仔細繪出曲線圖對比。經過認真分析,他發現由于早期儀表布線不適應工況,泵體聯軸器不對中,導致故障停機時間突然增多。他立即找來電工,按照最新標準對儀表重新布線、更換聯軸器、堅固連接部位,及時排除了停機故障。
自1990年擔任王一注水站副站長以來,鄭和平多次被評為局、廠雙文明先進個人,王一注水站也連續6年評為局、廠“雙文明標桿班組”。1997年,他被授予局勞動模范和局技術能手,被江漢采油廠聘任為注水泵工技師。
專家豎起大拇指
已知的范圍越大,未知的邊界就越大。被聘為注水技師后,鄭和平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。為了讓自己的技術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,他仍然堅持把夜晚都交給一本本技術書籍,有時在睡夢中與技術難題“約會”,靈感突現,他會翻身起床,用筆快速做好記錄,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。
鄭和平還有一個特點:困難越大,干勁越足,不達目的不罷休。調高壓泵軸瓦間隙是一項非常難掌握的技術,調不好極易造成軸瓦燒壞、泵體報廢。為掌握這一技術,鄭和平像著了“魔”似的發奮鉆研。他每天把自己關在悶熱的泵房里,遵循師傅叮囑的技術要領,反復調試尋找手感,一天下來,常常累得雙手拿筷子都發抖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艱苦磨煉,他終于悟出了其中的“道道”,能夠精確地調試出軸瓦間隙。目前,他是油田在崗員工中唯一能調高壓泵軸瓦間隙的專家。
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,鄭和平在工作中發現問題的眼睛越來越“毒”,解決的故障也越來越“刁”。一次,站內3號注水泵因電機軸瓦缺油堵塞出現故障,送至咸寧電機廠維修。兩天后,當廠家把修好的注水泵送到站里裝機后,奇怪的現象發生了:泵體的電流、溫度、壓力等各項指標均正常,可就是電機振動大。這可愁壞了廠家派來的泵工專家。鄭和平來到現場圍著泵體轉了兩圈,很快發現了疑點:“電機定子不水平,你們用水平儀再找找中心線!”廠家的泵工專家半信半疑地測量了水平,發現泵體底座與地面果然傾斜了兩度,重新裝好啟泵后,振動完全消失。廠家的泵工專家們對鄭和平佩服得五體投地,紛紛向他豎起了大拇指。
1998年,鄭和平先后完成的《提高系統效率控制無功電損》、《減少注水機泵故障停機》等成果獲國家優秀成果獎;1999年,由他完成的《延長注水泵使用壽命》成果獲省QC成果二等獎;2000年,《降低注水成本》、《減少注水泵干壓差》等成果獲局QC成果一、二等獎。
要做就做“金質藍領”
“技術工人自我價值的體現,就是要大膽創新,不斷改進優化設備,積極為企業降本增效。咱們技術工人,要做就做‘金質藍領’!”簡短質樸的話語道出了鄭和平奉獻企業的堅定信念。
鉆課題、搞創新,起五更、熬半夜。鄭和平像一部飛速運轉的機器,絲毫不肯停歇。2007年,王場聯合站實施“清改污”工程后,日注水量下降3000立方米。為減少注水泵的無功損耗,鄭和平經過周密計算,提出“更換小排量注水泵”的建議,很快得到上級業務部門的支持。實施后,注水泵的用電量減少了一半。可沒幾天,他發現新更換的注水泵泵壓能夠達到8.4兆帕,而注水管管壓只需6兆帕就能滿足生產需要。能否在泵上做點文章,把出口壓力降下來減小壓差?于是,他將產品說明書復制了一份,并把裝配圖放大繪制好掛在泵房墻上,每天對著泵體測電流、量電壓、查排量……半個月后,鄭和平提出由現有的8級注水泵改為7級泵的拆級改造方案。一經提出,就有人質疑:“廠家原來的設計就是如此,拆級后能正常運轉嗎?”鄭和平用一疊厚厚的論證資料和數據化解了大家心頭的疑慮。三個月后,拆級改造完成,注水泵運行電流由85安下降到60安,年節電達170千瓦時。
近年來,鄭和平先后解決各種生產難題200多個,主持實施各類技術革新26項,累計創效上千萬元。2009年11月13日,江漢油田正式下文,聘任鄭和平為油田注水泵工首席技師。從普通泵工到泵工技師,從技師到高級技師,再從高級技師到首席技師,鄭和平每一個華麗“轉身”的背后無不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,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他的人生座右銘:生命不息,學習不止;工作不停,奉獻不止!
立志當好“水司令”
1984年深秋,年僅21歲的鄭和平從作業隊調到了王場聯合站王一注水站。提起當年的情形,已退休多年的油田“泵王”劉世杰依然記憶猶新,“第一眼看到鄭和平,我就覺得這小子特機靈,是個可塑之材。”
很快,劉世杰和鄭和平結成了“師徒對子”。鄭和平僅用了兩個月,就掌握了注水泵工的基礎知識。“原來當泵工這么容易啊!”在每天反復的設備巡檢、熟悉流程過程中,鄭和平學技術的熱情驟減。劉世杰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但沒過多久,一次突發事件讓鄭和平徹底改變了看法。那天,鄭和平在夜班巡檢中,發現一臺高壓注水泵的電流和壓力幾乎歸零,可電機卻還在飛速運轉,他急得滿頭冒汗,不知所措,趕緊找來師傅救援。劉世杰只看了一眼泵體,就讓鄭和平迅速停泵,然后把他拉到身邊說:“泵體靠背輪一頭轉,一頭不轉,就說明泵軸斷裂,幸好你發現及時,不然這臺電機可就‘報銷’了。”這件事讓鄭和平久久不能平靜,他深深感到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。也就是從那時起,鄭和平下定決心:一定要像師傅一樣,做一個響當當的“水司令”,讓站里所有注水設備都聽自己指揮。
從那以后,鄭和平每天都泡在泵房里,對著泵體構造圖仔細識別各個零部件,向師傅虛心請教其機械性能。為看清注水泵的“真面目”,他把閑置的注水泵拆開,反復研究琢磨,直到對泵的“內臟”了如指掌;為熟悉站內每一條管線,他拿著流程圖在站內來回巡走,并不時用筆在圖上做著記號,幾個月下來,王一注水站地下所有注水管線他都爛熟于心;他還買來《注水泵工技術問答》、《高壓泵工作原理》等技術書籍,每天晚上仔細研讀,一點點地“啃”,一句句地鉆,遇到不懂的就記錄下來,第二天找師傅求教。
經過長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,鄭和平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。他總結出了一套“摸、聞、聽”判斷故障的絕活,只要摸摸泵體、聞聞味道、聽聽聲音,他就能把故障判斷個八九不離十。有段時間,站內4臺高壓注水泵故障停機時間突然增多,為盡快找出“病因”,鄭和平守在泵房里,量取工作參數,測試各部位工況,又仔細繪出曲線圖對比。經過認真分析,他發現由于早期儀表布線不適應工況,泵體聯軸器不對中,導致故障停機時間突然增多。他立即找來電工,按照最新標準對儀表重新布線、更換聯軸器、堅固連接部位,及時排除了停機故障。
自1990年擔任王一注水站副站長以來,鄭和平多次被評為局、廠雙文明先進個人,王一注水站也連續6年評為局、廠“雙文明標桿班組”。1997年,他被授予局勞動模范和局技術能手,被江漢采油廠聘任為注水泵工技師。
專家豎起大拇指
已知的范圍越大,未知的邊界就越大。被聘為注水技師后,鄭和平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。為了讓自己的技術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,他仍然堅持把夜晚都交給一本本技術書籍,有時在睡夢中與技術難題“約會”,靈感突現,他會翻身起床,用筆快速做好記錄,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。
鄭和平還有一個特點:困難越大,干勁越足,不達目的不罷休。調高壓泵軸瓦間隙是一項非常難掌握的技術,調不好極易造成軸瓦燒壞、泵體報廢。為掌握這一技術,鄭和平像著了“魔”似的發奮鉆研。他每天把自己關在悶熱的泵房里,遵循師傅叮囑的技術要領,反復調試尋找手感,一天下來,常常累得雙手拿筷子都發抖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艱苦磨煉,他終于悟出了其中的“道道”,能夠精確地調試出軸瓦間隙。目前,他是油田在崗員工中唯一能調高壓泵軸瓦間隙的專家。
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,鄭和平在工作中發現問題的眼睛越來越“毒”,解決的故障也越來越“刁”。一次,站內3號注水泵因電機軸瓦缺油堵塞出現故障,送至咸寧電機廠維修。兩天后,當廠家把修好的注水泵送到站里裝機后,奇怪的現象發生了:泵體的電流、溫度、壓力等各項指標均正常,可就是電機振動大。這可愁壞了廠家派來的泵工專家。鄭和平來到現場圍著泵體轉了兩圈,很快發現了疑點:“電機定子不水平,你們用水平儀再找找中心線!”廠家的泵工專家半信半疑地測量了水平,發現泵體底座與地面果然傾斜了兩度,重新裝好啟泵后,振動完全消失。廠家的泵工專家們對鄭和平佩服得五體投地,紛紛向他豎起了大拇指。
1998年,鄭和平先后完成的《提高系統效率控制無功電損》、《減少注水機泵故障停機》等成果獲國家優秀成果獎;1999年,由他完成的《延長注水泵使用壽命》成果獲省QC成果二等獎;2000年,《降低注水成本》、《減少注水泵干壓差》等成果獲局QC成果一、二等獎。
要做就做“金質藍領”
“技術工人自我價值的體現,就是要大膽創新,不斷改進優化設備,積極為企業降本增效。咱們技術工人,要做就做‘金質藍領’!”簡短質樸的話語道出了鄭和平奉獻企業的堅定信念。
鉆課題、搞創新,起五更、熬半夜。鄭和平像一部飛速運轉的機器,絲毫不肯停歇。2007年,王場聯合站實施“清改污”工程后,日注水量下降3000立方米。為減少注水泵的無功損耗,鄭和平經過周密計算,提出“更換小排量注水泵”的建議,很快得到上級業務部門的支持。實施后,注水泵的用電量減少了一半。可沒幾天,他發現新更換的注水泵泵壓能夠達到8.4兆帕,而注水管管壓只需6兆帕就能滿足生產需要。能否在泵上做點文章,把出口壓力降下來減小壓差?于是,他將產品說明書復制了一份,并把裝配圖放大繪制好掛在泵房墻上,每天對著泵體測電流、量電壓、查排量……半個月后,鄭和平提出由現有的8級注水泵改為7級泵的拆級改造方案。一經提出,就有人質疑:“廠家原來的設計就是如此,拆級后能正常運轉嗎?”鄭和平用一疊厚厚的論證資料和數據化解了大家心頭的疑慮。三個月后,拆級改造完成,注水泵運行電流由85安下降到60安,年節電達170千瓦時。
近年來,鄭和平先后解決各種生產難題200多個,主持實施各類技術革新26項,累計創效上千萬元。2009年11月13日,江漢油田正式下文,聘任鄭和平為油田注水泵工首席技師。從普通泵工到泵工技師,從技師到高級技師,再從高級技師到首席技師,鄭和平每一個華麗“轉身”的背后無不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,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他的人生座右銘:生命不息,學習不止;工作不停,奉獻不止!
更多>同類泵業資訊